如何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委员、专家这样建言
近日,市政协召开“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专题协商会。会议举行了大会发言,秦昌波、徐天祥、陈颖、刘明翠、聂敏、郑静、李昌梅等7位政协委员、专家围绕推动实现“双碳”战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发挥起步区示范带动作用、推进产业绿色化转型等方面发言,提出了意见建议。现将发言摘登如下,以飨读者。
协同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奋力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中走在前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战略规划所所长 秦昌波
一、充分发挥好区位优势。济南地处黄河生态走廊与京沪经济动脉、黄河文化纽带与中华文化枢轴的“双十字”交叉黄金位置,北接京津冀、南连长三角,东临环渤海、西通中原经济区,在发展中既要“走南闯北”,更要“东张西望”。
二、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坚持标准化引导,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开展全流程清洁、循环、低碳改造。坚持品牌化打造,塑造“经典+生态”模式,打造绿色发展济南品牌效应。加快推动节能环保服务、绿色金融、EOD、绿色物流、生态文旅等绿色服务业。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船舶和生态环保产业集群,不断夯实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基础。
三、积极发展生态产品第四产业。要把生态产品第四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重要突破口。推广南部山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经验,构建济南市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技术体系。在南部山区等区域开展生态产品第四产业试点示范,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发展动能。
四、健全绿色发展保障体系。深入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健全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为绿色低碳发展“明底线”“划边框”,加强平台智能研判,加快优化绿色发展格局。深化在政策制定、环境准入、园区管理、执法监管等方面的应用。
五、推动资源循环节约集约利用。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挖掘铁路运输潜力,推动多式联运,推动大宗物料运输“公转铁”;积极打造绿色公路、绿色铁路、绿色航道,降低全生命周期能耗和碳排放。加快交通工具绿色更新迭代。大力发展绿色现代农业,发展绿色高质高效农业产业,建设黄河流域现代农业引领区;持续做好农药替代和非化学防治技术推广。推动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循环利用,严格落实“四水四定”;深化工业企业“亩产效益”评价。
六、建立政策激励机制。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经济政策和ESG框架制度体系。完善ESG 评价和应用体系,完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和绩效奖励制度。发挥好山东中和碳排放平台作用,协作建设黄河流域碳汇林,发挥CCER机制,积极推进碳排放、碳汇交易。
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在“一体四化”
市政协智库专家,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长
徐天祥
“勇当排头兵、建设强省会”是济南市重塑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历史定位,也是全市上下奋斗的重要目标。立足新发展格局,服务新发展大局,济南理应争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新示范、排头兵。
一、谋划四合一一体化实施路径。纵深推进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强省会”战略、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特别是在全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过程中走在前、作示范,最本质的标准是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要将碳排放作为刚性约束条件,推动新旧动能发展要素的转换,由资源消耗型发展模式向人力资本型的绿色低碳发展模式转变,提升现代产业竞争力。
二、大力推进能源结构低碳化。从源头入手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氢能等新能源,从源头上推动由高碳能源结构向低碳能源结构转变。加快制定《济南市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推广应用行动计划(2023-2025年)》,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提档升级。
三、大力推进产业体系绿色化。进一步完善促进产业绿色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和配套政策体系,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坚决限制“两高项目”建设,强化科技赋能,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促进各类要素资源优化配置,推动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提升新兴战略性产业占比,不断提升产业体系绿色化对构建现代经济体系的牵引作用。
四、大力推进绿色低碳经济数字化。以绿色低碳项目为抓手,加快数字化技术在碳核查、污染治理、森林碳汇中的应用;加强政策和资金扶持,加强底层区块链平台、运行监测平台、算谷科技园等建设;推进AI、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建设绿色低碳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以数字化助推绿色低碳经济发展。
五、大力推进绿色金融科技化。以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为平台,推动金融科技赋能绿色金融发展。利用金融科技提升绿色金融数据质量,增加绿色金融产品收益;强化绿色企业、绿色项目智能识别能力,为企业提供便捷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碳金融等多元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绿色信息监测与分析模型,加强对企业的风险监控和转型风险评估。
加快推进氢能产业 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省政协委员,国家电投济南绿动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 颖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战略性产业,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主战场。
一、鼓励研发主体加大创新投入,建设氢能自主创新体系。高质量完成“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示范任务,打造氢能应用样板。聚焦氢能制、储、运、用各环节关键技术、材料、装备,推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攻关及中试验证,提升技术水平和工程化生产工艺。加强研发主体间协同,打通产学研用通道,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氢能自主创新体系。
二、加大应用示范政策扶持力度,支持氢能技术和装备迭代。提高对自主氢能装备应用的奖补力度。参照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及宁波等地奖补政策,完善我市奖补政策体系,推动实现经济闭环,促进市场化发展。加大政策性场景开放力度,支持搭建公共交通、市政工程等氢燃料电池汽车,氢分布式供能等场景,支持氢能自主装备应用,打通产业链各环节。
三、适当超前布局氢设施建设,为氢能应用提供能源保障。结合我市及周边副产氢、新能源资源分布情况,研究制定全市氢气管网、加氢设施建设规划,明确项目建设实施的审批程序和责任部门,并按规划组织各区县有序实施。引导、鼓励国有平台公司联合能源企业主动担当,适当超前开展氢能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保障氢能应用推广。
四、设立碳中和氢能应用示范区,为氢能规模应用提供样板。以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等应用场景丰富地区为试点,规划建设示范区。对示范区给予一定政策支持,推动氢能新产品、新技术在示范区大规模应用。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氢进万家”项目,形成新标准、新规范,探索可行的商业推广模式,以示范区带动更大范围和规模应用。
五、联动黄河流域其他省市,建设黄河流域一流氢能产业。主动担当黄河流域氢能产业发展牵头角色,发挥沿黄各省市优势,加大跨地区氢能应用、技术创新、能源供应联动,形成串联黄河上、中、下游区域的产业发展格局。牵头研究申报“黄河流域氢能示范城市群”,通过发展氢能推动黄河流域绿色低碳发展,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彰显济南力量。
管好用好水资源 赋能绿色低碳发展
市政协常委,市城乡水务局一级调研员 刘明翠
水是生命之源,发展之要,面对我市日趋严峻的资源型缺水局面,做好绿色水文章,赋能绿色低碳发展仍需加压奋进。
一、坚持统筹推进,优化水资源配置。一是加快现代水网建设。积极推进太平水库等水源及水系连通工程建设。二是深挖再生水利用潜力。将再生水利用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和取水许可统一管理,探索再生水保泉补源、农业灌溉、河道蓄水调峰的可行性。三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支持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研发、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加大农业大中型灌区高效节水技改和旱作节水示范投入力度,推进农灌用水计量到户全覆盖。
二、夯实保障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一是严格非居民用水定额管理。完善工业、服务业用水定额体系,制订节水型企业、节水型园区、节水型单位、节水型灌区等评价地方标准。二是厉行重点领域节水。把纯净水、矿泉水等生产企业纳入特种行业用水目录,执行特种行业用水收费标准。将高耗水行业尾水利用方案、施工降排水利用方案纳入项目建设运营审批条件,通过推行尾水、施工降排水利用税费减免政策,提高重点行业节水内生动力。三是提高水资源智慧化管理水平。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5G通信技术与用水计量、节水管控深度融合,实施智慧水务与数字城建、数字城管等业务平台数据融合,实现“四水四定”智慧化管控。
三、培育发展水经济,打造节水产业新高地。一是推进节水型产业集群发展。积极引进以色列耐特姆菲等国际知名节水企业,培育打造一批节水“瞪羚企业”,加快形成节水产业链“雁阵”发展格局。二是探索“会展+节水”融合发展新机制。依托我市高端会展平台,争取全国节水创新发展大会、全国节水高新技术成果展等国家级水务活动落户济南。三是强化科技引领。依托省会科教资源,支持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开展节水技术创新性研究,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转化。四是强化起步区示范作用。坚持规划引领,强化“四水四定”顶层设计,健全“四水四定”体制机制,规划建设节水产业园、建设节水技术创新孵化器和创业基地,打造国际领先的节水产业济南标杆。
发挥起步区示范带动作用
推动“双碳”目标顺利实现
市政协委员,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绿色与健康研究院执行院长聂 敏
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既需要前瞻性思考、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又需要坚持底线思维,通过试点先行积极稳妥、蹄疾步稳推动工作。建议以起步区为依托,探索创新、先行先试,为全市乃至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趟出路子、做出示范。
一、以碳为纲,规划完善绿色发展体系。设立双碳研究院,为起步区提供绿色发展智库支持。统筹产业、建筑、交通、能源等各个领域,区域、地块、楼宇、楼层等各个层级,细化分解碳指标,实现起步区低碳体系从宏观到微观的全面构建。同时,依托山东产研院与起步区共同开展的碳卫星星座建设,搭建碳监测平台,实现起步区低碳可视化。
二、以科技创新为抓手,构建绿色智能高效新型电力系统。一是大力推进储能设施的规划建设。在起步区增加储能设施的统一规划,在园区规划设立工商业用户侧储能,在电网侧集中规划设置大型独立共享储能。大力推动电化学储能及储热储冷等新型储能设施的应用,以新型储能为突破口,在产业端搭建从研究、生产到示范应用的全链条产业集群。二是在虚拟电厂建设领域走在前。聚合起步区内新能源、用户及配套储能项目,积极构建园区一体化微电网,进而构建形成布局互联互通、互供互保的坚强智能电网。三是推动光储直柔建筑发展。大力推广集成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于一体的光储直柔建筑,搭建以源荷互动方式实现与电网友好交互的新型建筑配用电模式。扩大地源水源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建立冷、热、电、燃气等能源阶梯利用和多能互补的用能体系。
三、以金融创新为驱动力,推动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股权投资基金项目研判能力,打造一支以推动低碳生产力为特色的创投基金。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引领带动作用,联合央企、省属国企建立绿色低碳产业生态圈,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的高质量发展。以金融创新为驱动力,吸引足球比分_篮球比分-波胆|直播资金向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与治理、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绿色制造等领域汇集,实现金融工具与绿色发展有机结合。统筹建立碳交易和碳资产管理等碳金融工具,通过碳金融推动双碳目标实现。
双化协同赋能高质量发展
山东中和碳排放服务中心总经理
山东碳普惠信息科技发展集团董事长
郑 静
绿色化是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数字化是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推动绿色化与数字化“双向奔赴”、协同发力,对于实现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更是实现我国双碳战略的关键抓手。
一是在政府端,以数字技术推动双碳智慧服务平台建设,搭建城市大脑,实现城市治理的绿色转变。充分发挥平台作用,破除数据壁垒,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推动部门之间数据资源整合,推动企业、行业和区县碳排放大数据上平台,通过碳账户和碳账本勾勒出全市碳排放“画像”,实现行业“碳监测”、精准定位企业“碳足迹”,谋划全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路线图、时间表。引导各区县建立区域双碳管理平台,为实现“双碳”目标奠定基础。将企业碳账户归集整理,汇总统计分析,协助政府厘清区域碳排放底数、确定重点管控对象、制定减污降碳路径,助力“双碳”目标达成。 二是在企业端,以数字技术推动企业碳链系统建设,促进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变。出台相关政策,设立双化协同转型发展试点专项资金,鼓励支持全市八大行业控排企业、其他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园区建立碳账户,全面掌握企业碳排放现状,为后续节能减排提供数据基础。建立碳资产模块,为企业提供减排项目识别、资产登记管理,帮助企业全面掌握了解自身的碳资产情况和开发潜力。开展碳资信评价,刻画企业碳风险和碳价值,为企业融资提供可持续的节能降碳金融服务,促进企业深挖减碳潜力。 三是在社会端,以数字技术推进碳普惠平台建设,引领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变。目前,淄博、烟台等地市已和平台对接谋划建设地市分平台,建议济南发挥省会优势,支持山东碳普惠平台的建设运营。积极推动碳惠小屋进社区、进校园、进楼宇,激励公众通过碳普惠平台积极参与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开展近零碳城市、近零碳园区、近零碳社区等示范创建活动,对示范项目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落实《山东省大型活动碳中和指南》,率先制定济南市大型活动碳中和方案,引导全市大型会议、活动、展会、论坛实现会议碳中和。
积极推行EOD模式
以生态美带动产业美
市政协委员
市发展改革委城镇化推进处处长
李昌梅
EOD模式即以生态环境为导向的开发模式,是指将公益性较强、收益差的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收益较好的资源、产业开发项目有效融合实施,肥瘦搭配组合开发,一体化实施(一个市场主体实施),以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促进产业增值,再以产业收益反哺生态环境治理的项目组织实施模式。探索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创新,能够在项目层面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从而实现以生态美带动产业美。
一是加强宣传和政策解读,消除认识盲区、理解误区。相关部门要做好项目谋划指导,通过培训授课、编制EOD项目实施指南和申报手册等实用文件,帮助区县(功能区)科学开展EOD项目谋划工作,明确EOD项目策划实施的基本流程、重点环节、注意事项。邀请专业咨询机构参与,广泛学习借鉴先进地区EOD项目工作经验,深入开展项目整体包装策划,为项目推进实施提供支撑。
二是统筹谋划,切实提高EOD项目质量。高质量谋划是EOD项目落地实施的重要保障。相关部门应抢抓国家、省政策机遇,统筹做好EOD项目谋划,科学合理搭配项目,争取足球比分_篮球比分-波胆|直播项目入选国家、省EOD试点项目储备库,加快实施步伐。引导金融机构和市场主体提前介入EOD项目谋划,确保项目方案具备模式要求的符合性、项目内容的可融资性、要素保障的可行性以及产业发展预期效益的可达性。
三是选好实施主体,确保项目建设高质量稳定运营。在推进EOD项目时,优先选择有实操经验、开发资质全、融资能力强,具备构建一整条产业链实施能力的大型平台公司。对于体量较小、融资能力和开发资质较弱、主营业务单一的公司,可以采取联合体投标的方式,发挥各自所长,使项目能够更好的完成施工建设并良性运营,从而长期稳定实现项目收益。
四是多元筹措资金,解决融资需求问题。要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利用好政策性贷款、政府专项债券、中央及地方生态环保专项补贴、组建投资运营公司等融资方式。同时,加强与有关机构对接,用好绿色金融工具,促进形成多元投入格局。
(市政协人资环委办公室供稿)